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投入,物流产业对此更加深有体会。随着年度"十佳物流企业"评选活动的进一步深入进行,泉州市物流与供应链协会和泉州晚报社组成的走访组发现,不少规模化物流企业在人才培养与用人方面很"有一套",值得借鉴。
□本报记者王宇静 通讯员林毓熙 张永矜 文/图
机制管人 稳定人才队伍
" 我们公司已经走过了35年的历史。"泉州外轮代理有限公司(简称外代公司)总经理施志建感慨地说,企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泉州港口经济发展史,从国有企业到2006年改制直至完全民企化,他们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秉持着严进严管的态度。
为了适应做重资产、做深服务的文章,外代公司一方面加大在牵引车及仓储方面的投入,一方面成立专门的网络科技公司,自主研发了海关报关系统及企业人事管理平台系统。"相关系统已经被有关政府部门借鉴运用。"施志建说,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,外代服务团队不断壮大,他们在强调企业文化的同时,更是充分发挥机制管理的优势,通过领先的IT精细管理机制,确保每项业务的跟踪执行。
架构严谨的人才梯队建设,避免了营销人员独自跟单,带走客户资源的风险。"客户一建立联系,我们就启用企业团队跟单机制,根据需求多环节、多人次有效跟进。"他说,他们是业界最早启用短信提醒业务的企业。为了进一步培养人才,他们还建立了内训师制度,为人才搭建上升通道,帮助员工成长,从而在船代、货代市场上确立品牌形象。
德邦物流集团目前有超过11万名员工,作为物流业的品牌企业,他们同样建立了严谨的用人机制。"我们每年有10%的中层管理者淘汰率。"德邦物流泉州区域相关负责人王赛世说,作为航运起点的物流企业,在海陆空物流网络系统构架下,他们成立了"德邦学院",培养人才的同时更采用机制管人方式,确保全国区域负责人的阶段性流动,避免职务腐败,有效确立激励机制,已然成为物流业界的"黄埔军校"。
师徒机制 带好基层员工
物流行业对于司机等职业的人才需求旺盛,为了减少流动率,不少企业宁可跑远路也要招到肯吃苦、爱学习的员工。盛辉物流集团作为全国甩挂运输试点企业,拥有千余部运输车辆,需要大量的司机、搬运等基层人才队伍。"我们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,着重招聘在东北上学的贵州籍学员。"盛辉物流集团泉州公司总经理陈建华说,相较其他地方的员工,贵州甘肃等地的人才更加肯学肯干,哪怕没有文凭的员工,只要肯学习他们都会给机会。除此之外,他们还与泉州当地的中职高专保持畅通的人才校企合作关系。
物流,最初叫车队,后来叫货运,如今才叫物流及现代物流、智慧物流。随着客户的服务升级,对于物流企业的管理及用人要求也日渐升级。陈建华介绍说,集团目前拥有两端的人才团队,一端是顶尖的从事IT软件开发的高端人才,一端是基础司机等人才队伍,无论是哪端人才首先都必须先到基层熟悉业务,然后到集团接受企业文化学习,最后再根据岗位建立师徒制培养计划,三个月后才能正式上岗。"只要肯努力,不但确保酬劳,还能给予岗位上升通道。"他说。
在快递行业里,基础客服的人才管理也显得格外重要。"我们早在2003年就开始布局泉州区域。"顺丰快递泉州区域相关负责人说,泉州发达的制造业及便捷的交通区位,令其成为企业布局东南市场的不二选择。目前泉州顺丰电商产业园已经投入运行,辐射东南区域。据称,为了让员工适应新园区,他们启用通勤车接送服务。为了储备更多人才,顺丰还通过主办业界赛事的方式寻找人才。业界人士说,通过赛马机制找到适合的人才储备需要大手笔的投入,也只有品牌型物流快递企业才拥有优势。对于更多其他中小型物流企业而言,更重要的还是完善内部激励机制,用酬劳及企业文化留人。